6月份,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-6.7%,降幅较5月份收窄11.6个百分点
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在两新一重等领域的投资力度。应当看到,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,中国经济稳中向好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展现。
上半年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,出台了《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》《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》等重要改革文件,完善了稳外贸稳外资机制,发布了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。二季度需求侧情况开始好转,市场消费逐月改善,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.8%。供求循环逐渐畅通增强了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。注意防范各类重大风险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
推动各地解决民间投资用地、用能、人才引进、报建审批、政策配套等实际困难。既有疫情冲击影响,也有结构性、体制性、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矛盾;既有短期问题,也有中长期问题。随着国内疫情基本结束,经济持续恢复。
制造业界对未来12个月持乐观态度,7月中国制造业乐观度虽较上月小幅回落,但仍处于较高水平。8月3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录得52.8,较6月提高1.6个百分点,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,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。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。海外疫情继续拖累出口,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处于收缩区间,但降幅为六个月以来最低。
企业普遍看好增长前景,原因是预期经济将从疫情中继续恢复,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强。企业普遍反映,产成品库存下降与市场需求改善及交付新订单相关。
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,7月局部疫情反弹不改国内整体向好的大趋势,经济修复仍在持续,供给、需求两侧同步向好,相关指标亦保持良好态势,但就业和外需的疲弱仍需引起重视。据企业反映,增效、裁员、员工离职后未填补空缺等原因,导致企业7月压缩用工,也有部分企业称因顾客需求上升而增加人手。在投入成本上升和市况改善的共同作用下,制造商继续小幅上调产品售价,出厂价格指数录得2018年9月以来的新高,但部分厂商称促销活动和新订单的竞争压力,继续限制了整体定价力。新订单增加导致企业积压工作量小幅上升,积压工作指数在扩张区间小幅上升。
产成品库存指数则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,但降幅轻微,与上月几乎持平。新订单增加,也导致厂商继续增加采购,原材料库存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录得2018年3月以来最高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,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并录得2018年11月以来最高。许多企业表示,市况从疫情中逐渐恢复,客户需求增强。
制造业产出已连续五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7月生产指数录得2011年2月以来最高。新订单指数也录得2011年2月以来最高,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。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录得51.1,高于上月0.2个百分点海外疫情继续拖累出口,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处于收缩区间,但降幅为六个月以来最低。
许多企业表示,市况从疫情中逐渐恢复,客户需求增强。企业普遍反映,产成品库存下降与市场需求改善及交付新订单相关。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。制造业产出已连续五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7月生产指数录得2011年2月以来最高。新订单增加,也导致厂商继续增加采购,原材料库存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录得2018年3月以来最高。新订单指数也录得2011年2月以来最高,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。
新订单增加导致企业积压工作量小幅上升,积压工作指数在扩张区间小幅上升。据企业反映,增效、裁员、员工离职后未填补空缺等原因,导致企业7月压缩用工,也有部分企业称因顾客需求上升而增加人手。
8月3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录得52.8,较6月提高1.6个百分点,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,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。在投入成本上升和市况改善的共同作用下,制造商继续小幅上调产品售价,出厂价格指数录得2018年9月以来的新高,但部分厂商称促销活动和新订单的竞争压力,继续限制了整体定价力。
随着国内疫情基本结束,经济持续恢复。产成品库存指数则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,但降幅轻微,与上月几乎持平。
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,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并录得2018年11月以来最高。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,7月局部疫情反弹不改国内整体向好的大趋势,经济修复仍在持续,供给、需求两侧同步向好,相关指标亦保持良好态势,但就业和外需的疲弱仍需引起重视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录得51.1,高于上月0.2个百分点。但制造业企业对增加用工仍持谨慎态度,7月就业指数连续第七个月处于收缩区间,不过,降幅为今年以来最低。
制造业界对未来12个月持乐观态度,7月中国制造业乐观度虽较上月小幅回落,但仍处于较高水平。企业普遍看好增长前景,原因是预期经济将从疫情中继续恢复,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强
其中,中西部省份占据13席,7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1%。与此同时,传统聚集性消费随着防控限制有序放宽也在稳步回升。
焦点 1GDP增速16个省份正增长 中西部占13席从经济总量来看,前三名仍为广东、江苏和山东,广东以49234.2亿元继续领跑全国。目前,短期冲击的主浪已经过去,可以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,2020年经济运行由前低转入后高是必然趋势。
贾康认为,从上半年各地情况来看,经济回升的速度整体符合预期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判断,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下降,出口呈现持平或缓慢增长态势,拉升作用不强。上半年,吉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,同比增长7.8%,比去年同期提高12.9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10.9个百分点,居全国第4位。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,宏观政策为两新一重蓄力。
东三省中,吉林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最好,GDP增速由一季度的-6.6%回升至-0.4%,降幅收窄6.2个百分点,远高于黑龙江(-4.9%)和辽宁(-3.9%)。上半年,6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;19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。
经济复苏离不开投资、消费、出口三驾马车的贡献。连平认为,虽然7月份部分地区出现了小范围疫情反复,但对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总体影响不大。
江西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.0%,分别比4月、5月提高5.4和7.8个百分点,呈现加速回暖的态势。安徽上半年限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.7%,比一季度加快5.2个百分点;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餐费收入增长58.8%,加快15.6个百分点。